本网消息 10月27日下午,师范学院召开2025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围绕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务处副处长赵旭德和余文老师出席会议,师范学院院长胡邦岳、副院长刘燕、文学教研室主任朱克理、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刘会龙、网媒教研室主任孙茜及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刘燕副院长主持。

余文老师首先介绍了学校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求,并就2024版与2021版培养方案的主要差异进行了说明。

随后,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刘会龙博士汇报了2024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他指出,该方案总体上符合学校修订要求,并体现了学院对师范生进行分类培养的思路,针对“实验基地班”和“卓越教师班”设置了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尤其在选修课模块增设了大量新课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学校大幅压缩了总学时和学分,导致理论课时与实践学时被削减,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每门仅30学时,专业选修课每门仅14学时,理论课中的实践环节被删除;其次,为落实分类培养,选修课模块增设了大量新课程,造成课程体系庞杂;第三,部分课程设置受现有师资条件限制,存在“因人设课”现象。
文学教研室主任朱克理博士分享了9月26日至28日在浙江传媒学院钱塘校区举办的“数字人文与学科转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新趋势学术研讨会”的相关内容。该会议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近30所高校与机构的约130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技术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议题涵盖AI驱动古籍数字化、智能时代人文教育、数字赋能传统文化等前沿方向,并设分会场研讨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数字人文正深刻重构传统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研究范式,技术赋能下的文本分析、语料库建设与文化计算等领域已成为学科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会议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数字人文已超越技术工具层面,正推动人文研究范式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变革不仅要求研究者具备跨学科视野与方法,也呼唤教育体系同步更新,将数据素养、计算思维与人文关怀有机融合。课程设置需突破传统框架,在文本挖掘、可视化呈现与算法伦理等维度构建新型教学模块,以培养既深谙文脉又驾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文学科的当代复兴。

传媒教研室主任孙茜老师结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实行“双导师制”,由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兼顾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帮助学生在文本解读、内容创作与数字工具应用之间建立桥梁;第二,推动课程交叉融合,开设如“新媒体采写”“图片与视频策划”“数据新闻实务”等跨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媒介适应力。
在专业教师讨论环节,部分教师反映学时大幅削减后,课程内容压缩与教学深度难以平衡,部分知识点被迫简化或删除,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冲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削弱,导致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不足,教学实践与现实需求脱节。同时,有教师强调需警惕技术工具化对人文精神的消解,坚守文学育人本质,在智能赋能中实现人文回归。课程改革应坚持“技术为术,人文为道”的理念,将数字能力培养融入经典研读、语言分析与文学创作等核心环节,将数字技能嵌入人文关怀框架,培养既懂技术、又有温度的新时代中文人才。教师们希望学校考虑师范学院的特殊性,适当放宽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限制,在课程设置、数量及学时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多自主权,以保障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赵旭德副处长在听取教师意见后表示,将如实向学校领导反映相关问题,并推动调研与解决。他建议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分配学时,强化核心课程,整合相近选修课,突出分类培养特色,提升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教师团队应提升数字教学胜任力,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增强融合创新能力。只有构建动态适应技术变革的教育生态,才能为汉语言文学学科注入持续发展的活力。

胡邦岳院长在总结中强调,数字人文正深刻影响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逻辑与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亟需融入数据分析、文本挖掘等技术模块,推动课程体系向智能化转型。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立足师范认证标准,对接基础教育需求,深化“分类培养、强化实践”的改革路径。要重构课程逻辑链条,增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内在关联,特别是保障“三字一话”等师范技能训练的课时,增设跨学科融合课程,推动“中文+教育”双轮驱动。应重新评估课程学时配置的科学性,在保障核心课程深度的同时,合理嵌入数字能力培养路径,确保改革切实服务于人才质量的全面提升。
通过本次研讨会,教师们就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方向达成广泛共识,进一步明确了以师范认证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改革路径。大家一致认为,应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既传承汉语言文学专业深厚的人文底蕴,又积极回应智能时代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前瞻性。(通讯员 朱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