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第二届器物美学专题论坛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208报告厅开幕。本届论坛以“器物美学的理论创新与当代使命”为主题,由湖北省美学学会、湖北理工学院主办,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理论省级重点学科、湖北理工学院学科办、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理工学院学报编辑部、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美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等教育界、学术界、出版界、媒体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和嘉宾1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湖北理工学院校长李社教教授参加开幕式并致辞,他着重介绍了湖北理工学院坚持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和文理交叉、校内外结合汇集优秀人才,推动学校人文社科发展的经验。他强调,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器物与格物、载道、明心、见性、言志、抒情紧密关联,面对泛美学化的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语境,“器物美学”是当前美学研究必须关注的领域,是当代美学必须承载的使命之一,也是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器物审美”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以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切入点,已成为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理论”重点学科的特色。

开幕式上,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美学学会原会长、武汉大学彭富春教授介绍了湖北美学学会历史。他指出,要广泛聚集湖北美学研究队伍,加大对青年美学研究者的培养力度,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推动湖北省美学学会的发展。他提出,每个人要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在美学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与时俱进创造多元文化。

开幕式后,武汉纺织大学张贤根教授主持湖北省美学学会换届仪式。
大会学术主题发言阶段,中南民族大学彭修银教授以“东亚一体: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探讨近现代中日两国在接受西方文艺学、美学、艺术学的异同及其可能汇通的线路”为题、湖北大学梁艳萍教授以“和物与茶器:日本的日常生活审美”为题、湖北理工学院矿业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定兴副教授以“‘以石为葬’的葬器之道——兼探铜绿山四方塘遗址‘葬石’之谜”为题、长江大学余静贵博士以“道·器·象:论《周易》的器物美学及其设计学意义”为题、武汉大学王杰泓教授以“费穆的‘空气说’与气氛美学”为题、湖北工业大学王梦林教授“宋代黑盏美境”为题、中国地质大学向东文教授以“荆楚器物审美溯源”为题、湖北美术学院李梁军教授以“传统文化对当代器物美学的启迪”为题分别作了发言,大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最新对器物美学的研究成果。
下午,三个分论坛的学术会议以器物美学为主题,分别围绕“中国古代器物美学”、“当代器物美学与理论建构”、“文学艺术的器物之道”展开。各位代表积极发言,从不同的专业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器物美学的独特理解,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论坛的闭幕式,由张贤根教授主持,每个分论坛的点评人在大会上对相关学者发言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与评议。

武汉大学范明华教授致闭幕辞。他指出,从现实生活和人类文化的两个角度来看待“器物美学”,可以拓展美学研究的范围,开创中国美学研究的特殊道路,密切美学与生活、艺术和设计的关系,重塑新的“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设计创意的艺术水平。他相信,这次会议以及相关的理论成果将会对器物美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范明华充分肯定了湖北理工学院李社教教授率领的学术团队在器物美学方面做出的显著成绩和为湖北美学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希望每位学者认真学习和借鉴。他希望,各个学科专业的学者积极参与,使抽象的美学理论研究更接地气,也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地域学者的交流与对话,让湖北的美学研究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具有包容、宏大、踏实的学术气象。
这次会议规模庞大,除了本省的学者外还有许多外省学者参加交流,体现了器物美学受到关注的程度不断加深,也体现了器物美学研究本身的巨大价值。(记者 胡汉久 罗文青 唐敏 王权森 曾高 见习记者 邵建芳 童欣雨 黄西瑜 郝甜 马慧如)